當前位置: 首頁 > 校園文化 > 課程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課程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編輯:企業(yè)文化與文化墻可視化制作專業(yè)平臺│掛圖大師 發(fā)布時間:2012-12-03 點擊:3329

 

課程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課程是課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靜態(tài)方面,學校的課程文化主要體
現(xiàn)在顯性課程文化和隱性課程文化兩個方面。動態(tài)方面,課程的二度開
發(fā),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分類、課程的實施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一所
學校的課程文化。

初三教室標語 理想布置教室的標語 理想教室宣傳標語 理想

學校教室標語 理想小學一年級教室標語 理想小學生教室標語 理想

 
 
 
    下面我們先從顯性課程文化和隱性課程文化的兩個方面分別介紹學
校課程文化。
    一、顯性課程
    所謂“顯性課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學校教育中有計劃、
有組織實施的課程,這類課程是根據(jù)國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所頒布的
教育計劃、教學大綱而制定的,即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或
“官方課程”(official curriculum)。隨著我國新課改“國家、地方和學校
汽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初步確立,按照課程管理模式和學生對課程的自
主選擇性分類,顯性課程又可以分為國家性的基礎性必修課程、地方性
選修課程和校本類課程。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就指出,“不論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在
課程門類及其關系方面都應適應每一所學校之學校文化的特殊性,學校
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據(jù)本學校的教育宗旨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選擇
和再度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
    (一)國家基礎性必修課程
    這些基礎性必修課程雖然是國家規(guī)定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受
到學校教師的二度開發(fā)。學校特有的課程文化體現(xiàn)在這些必修課程上,
表現(xiàn)為學校教師對必修課程的兩方面的二度開發(fā):一是以學校特有的思
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重新闡釋國家課程。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師生員工
的價值觀,直接表現(xiàn)為學校師生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即他們的
做事方式。做事方式的不同會使得各個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
在教學側重點、教學方式、教授程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二是以學校
所特有的文化資源充實和拓展國家課程。由于學科課程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
性,強調理論,學校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生活實際,特別是學校文化校史
資源、學校傳統(tǒng)特色資源,局部調整課程結構,適度加大課程容量。如
有的學校在完成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從校史中挖掘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學
校歷史事件,并將之一一對應,成為近代史和教育史的有益補充,有利
于學生在所學知識與自身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有助于對歷史課程知識的
掌握。又如某所具有京劇藝術傳統(tǒng)的學校,將京劇藝術有機滲透和融入
到國家課程中:音樂課上,融人京劇唱腔的欣賞,學唱京劇;美術課上,
融人京劇臉譜、服裝的色彩造型藝術,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信息課上,組
織學生利用網(wǎng)絡走進京劇天地;語文課上引進京劇名人的故事,唱詞、
念白的賞析,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為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與發(fā)展創(chuàng)
造條件。
      (二)地方性、校本類選修課程等學校特色課程
    “選修課程是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是學校在基礎必修課程的基礎
上,參考課程標準、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科書進行開發(fā)拓展,各學
科分模塊、分層次、分類別設計多樣的課程內容,并拉出‘菜單’供學
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發(fā)展?jié)撃芤约皩δ緛淼陌l(fā)展規(guī)
劃來選擇適合的課程。”“所謂校本課程就是由學校組織管理,教師和學
生共同開發(fā)的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科學素養(yǎng)和實
踐能力為宗旨,以探究學生身邊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問題的過程為中
心,以主動參與、親歷過程、協(xié)同合作、發(fā)展關系為主要特征的綜合性、
實踐性、開放性的探究性課程。”這類課程的開設實際上是學校文化的
重構。
    展現(xiàn)學校文化的學校特色課程具體體現(xiàn)為學校校史課程的開放和基
于學校辦學傳統(tǒng)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上。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學校發(fā)展史也就是學校文化的沉淀過程。
校史有利于學校吸取以往的教訓和經(jīng)驗,有利于師生員工對學校形成共
識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凝聚力。“學校的歷史和傳統(tǒng)精神、學術文化氛圍
和校友榜樣,都將對一代代學子產(chǎn)生終生銘記的不可估量的影響。”校
史課程可以真實再現(xiàn)學校歷史,不僅起到了保存史料、凝聚人心的作用,
而且可以為學校管理者提供以古喻今的作用。讓所有的學生深人了解學
校從建校到今天的發(fā)展歷程,了解從學校走出的成功校友的成長過程,
校史課程的實施可以有校史課堂、校史講座、展館參觀、校友錄閱讀、
校友采訪、校園歌等各種形式。師生在校史課程‘扣主要以體驗為主,在
了解學校歷史的基礎_L,感受學校的歷史傳統(tǒng),體驗學校的學習精神。
    實例介紹:杭州高級中學“入校第一課”三部曲
    “入校第一課”的第一幕是教科處主任、歷史教師高寧以校友身份開
設“校史講座”。校史講座從1994年起的10年中,從最初的一年1次發(fā)
展到目前的一年4次(以2002年為例:上半年新高一保送生1場,下半
年高一新生2場、啟正新生1場),從最初的每場1小時擴展到目前的每
場2小時,從最初的單純演講演進到制作校史講座專題幻燈片相配合,
從最初的校史知識介紹深入到對校史的反思和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
觀上與學生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
    “入校第一課”的第二幕是觀摩由學校與浙江電視臺聯(lián)合攝制的電視
片《世紀傳薪杭高百年》。該片以《溯》《五四與一師》《杭高與國
運》《校長的足跡》《桃李叢林》《母校情懷》《與時俱進》七個章節(jié)連綴
成篇,以這所江南名中作為透視百年風云的窗口,展現(xiàn)了杭高整整一個
世紀變遷的歷史。片中融文獻與現(xiàn)實為一體,冶紀實與寫意為一爐的創(chuàng)
作意境,既表達了對先輩大師的深深憶念,又傾訴了對母校情結的無盡
追懷。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將百年杭高的文本歷史形象、生動、莊嚴、
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強烈地震憾著他們年輕的心。“杭高人”這一
稱號在百年歷史光輝的照耀下益發(fā)顯現(xiàn)出神圣的使命感和強大的凝聚力。
    “入校第一課”的第三幕是參觀展館。杭高魯迅紀念室和校史室是杭
高所特有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杭高作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的標志點之一,理應成為內容翔實的杭城教育史的縮影和愛國主義教育
基地。高寧所編《杭高百年史事圖志》《杭高名人傳》為杭高在1999年百年
校慶期間成功舉辦百年杭高圖片展及更新校史室作了基礎準備,使
校史室成為對外開放與交流的接待站,承擔著接待全國各地教育考察團
的來訪,領導、校友的參觀以及杭州部分初中開展的名校游等任務。
    基于學校辦學傳統(tǒng)開設的特色課程,是建立在學校長期以來所形成
力、學傳統(tǒng)、教師的專長和愿望以及校內外獨特的社區(qū)資源之上的。“學校
的傳統(tǒng)來自于學校長期積淀形成的特色,從而特色也必然成為學校品牌
的標志。”所以成功的學校特色課程應該是能夠凸顯學校辦學特色的課
程。但學校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必須充分考慮其是否與學校的發(fā)展愿景相吻
合、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是否能長期實施、是否有教師團隊、物質
和制度的支持。學校特色課程的實現(xiàn)形式并不一定就是比較嚴格的課程
形式,甚至也不一定就是在教室中實施,可以有校本課程和特色項目活
動等實現(xiàn)形式。“校本”理念的確立,凸顯了學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尤
其是學校通過開發(fā)校本課程,可以重新審視自身特有的教育資源與環(huán)境,
根據(jù)本校師生特色、確立自己的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明確學校的發(fā)展
方向,實現(xiàn)有特色的個性化教育。特色項目活動則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
合理利用本校優(yōu)勢和潛能基礎上形成的若+單項性特色。學校特色項目
是由絕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利用獨特社區(qū)資源,統(tǒng)領學校全局的活動,如
在學校廣泛開展的科技活動等,關鍵是在活動中提煉出的教育思想或精
神特質,并將其輻射到學校的整體層面和各個領域。
    二、隱性課程
    所謂“隱性課程”( hidden curriculum),是指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包括
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體系)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性或非計劃性的
知識、價值觀念、規(guī)范和態(tài)度。這類課程當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具有潛在性和隱蔽性。有學者認為隱性課程是“軟課程”,主要是一種非
理性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的非理性能力,如人的理想、信念、情感、
悟性、靈感和想象力等,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人的價值體系。
有學者以隱性課程存在的物理空間把隱性課程分成三個層面:第一
層是教科書中的隱性課程;第二層面是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第三層
是教學活動之外的隱性課程,這只層構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隱性課程的三維
結構圖。有學者把隱性課程的范圍定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在學校
生活及各種人際交往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2)學
校、班級中長期形成的制度與非制度的變化;(3)學校物理環(huán)境構成的
物質文化。
    隱性課程同顯性課程一樣,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的
隱性課程體現(xiàn)著不同的課程文化和理念。其中隱性課程可以歸為以下三
類:校史校訓教育、‘環(huán)境教育和活動教育。
    一是校訓校風教育。這里的校風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學校領導的
作風,學校教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學生從這類隱性課程中一了解校名
的來歷、校訓的深刻內涵,了解校歌、?;盏暮x,并在無形中感受學
校的文化、學校的風氣,受到學校精神的熏陶和影響,從而使個體行為
白覺或不自覺地適應了學校的精神要求。
    二是環(huán)境育人。學校的建筑設備、園林綠化、整體規(guī)劃以及各種裝
飾,不僅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象征意義和陶冶功能。正如一
位名人所說:“人類創(chuàng)造了建筑,建筑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這是因為人類創(chuàng)
造的建筑可以透過心理的影響,改變人的氣質、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在校
園里,規(guī)矩整齊的操場,錯落有致的建筑,會使師生的心理產(chǎn)生嚴謹莊
重和奮發(fā)向上的效應;挺拔蒼翠的松柏、亭亭玉立的楊柳、別致的花壇、
碧綠的草坪、潔凈的通道,也會使師生的心理產(chǎn)生崇高、正直和純潔的
效應;校園內各種富有象征意義的雕像、壁畫,逼真的名人肖像、規(guī)范
的警句格言,也會給師生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
和事業(yè)心等。如有的學校在進行校園環(huán)境規(guī)劃時,把其校訓“寫”在主
樓的灌木叢上,既美化了校園環(huán)境又反映了學校追求的目標和精神風貌,
從而起到的積極的教育作用。同時學校的圖書館建設也是環(huán)境育人的重
要體現(xiàn),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為師生交流提供很好
的平臺。
      三是各種活動教育。這些活動都是由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基
于學校傳統(tǒng)舉辦的活動,如畢業(yè)典禮、十八歲成人儀式、各種藝術節(jié)、
文化節(jié)、體育節(jié)等。這些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
感悟,實現(xiàn)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諧師生、學生關系,
培養(yǎng)師生對學校的熱愛,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三、課程二度開發(fā)
    課程的二度開發(fā)是指教育者根據(jù)教育的特定價值觀和相應的課程標
準,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的需要或學習者的經(jīng)驗中,對學科內容中的
事實、原理、概念、技能、態(tài)度、價值觀等進行選擇、調整、拓展、更
新,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課程的二度開發(fā)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包括
目標的重新確定、結構設計、教學材料選擇與組織、實施與改進等一系
列行為。
    (一)課程內容的調整與選擇
    課程內容的載體是教材。課程改革之后,隨著我國課程管理權的逐
步下放,進一步明確提出國家、地方、學校只級課程管理體制,就在宏
觀政策層面明確規(guī)定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權利和職責。
    新課程實驗教材與教材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大,有的比較開放、靈活,
有的比較拘謹、傳統(tǒng),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處理教材實
際上是對學科內容的調整與選擇的動態(tài)過程,要求教師更加關注“應該
教給學生什么”和“怎樣選擇和組織教科書的內容”。
    教師可以對學科內容進行拓展或補充新的內容,整合已有的教學內
容或者刪除、更換或改編不適宜的內容,同時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如
符合課程目標、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要求和遵循學科本身性質等。如隨著
時代的發(fā)展,與該學科相關的內容又得到了拓寬和加深,在調整課時后,
教師可將其納人到學科教學中去;教師應真正認識到教材以單元編寫的
意義,對教材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可以先考慮單元教學的重點,以及篇與
篇之間、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通盤考慮這一單元的教材內容特點,進行
整體教學;如果既有教材內容有不適合地方教學的地方,只要不違背教
材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知識邏輯、學科方法,那么對某些“原版”
適當舍棄,同樣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加強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生活
的聯(lián)系,對教材作適當?shù)奶幚?。如下表就是杭州高級中學總結的歷史事
件中與本校校史有關的學生活動,用以拓展課程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該校師
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獨具匠心的設計。
 

 

實例介紹:
表:杭州高級中學歷史課校史拓展

頁碼
課本內容
校史材料
上冊
P120~
P123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12日,一師、一中等14所學校三千多名學生齊集省立公眾運動場(今湖濱一公園),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成立杭州學生聯(lián)合救國會,一師學生宣中華、徐白民分別當選為學聯(lián)理事長和國貨維治會會長,會后舉行杭城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群眾示威游行。俞秀松校友率宣傳隊,在武林門、拱哀橋(時為日本租界)一帶向群眾發(fā)表演講。五四運動極大地提高了青年學生的覺悟,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fā)展,不久爆發(fā)了繼五四后全國學生運動最突出的事件—一師風潮。
上冊
P137~
P139
五卅運動
 
1924年6月2日省立一中學生自治會召集各校學生代表聚會,成立“杭州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五開慘案后援會”,吳醒耶校友被推為主席。6月3日上午杭城各界5萬人在公眾運動場舉行國民大會,聲討英日暴行并示威游行,隊伍經(jīng)大方伯英人開辦的廣濟醫(yī)院(今浙二醫(yī)院前身)門前,許志行校友將英國國旗拉下撕毀0 6月下旬杭州學聯(lián)重建,開展抵制英日貨提倡國貨運動,并在城站廣場上演《亡國恨》《血淚仇》《南京路上的慘案》等劇,進行反帝宣傳。經(jīng)過五升運動鍛煉的一部分進步學生,投身到北伐戰(zhàn)爭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下冊
P16~
 P18
 
九·一八事
變后抗日
救亡運動
的興起
 
1935年9月z4日浙高(時杭高稱省立高中)杭日救國會成立,組織宣傳隊四處宣傳杭日,查禁日貨。28日浙高學生七百余人至省政府請愿,要求發(fā)給槍支,練兵抗日,到寶石山下日本領事館示威,又因報載交通邵長王伯群不顧國難臨頭,攜眷來杭度中秋,遨游湖山,學生群情憤慨,游行至西洽橋畔,沖入其借宿的杜月笙別墅搗毀一空。10月8日浙高成立青年義勇軍,開始訓練。11月9日會同全市學生3000人再度舉行杭日示威游行,省教育廳長張道藩被迫辭職,22日杭州學生1600余人赴南京請愿,浙高學生代表陶家淪、陸曼因等列于其中,蔣介石在國民大會大禮堂接見請愿學生,稱要效法吳王夫差、越王勻踐。
下冊
P27~
 P28
 
一二·九
 運動
 
1935年12月10日浙大學生率先響應,11日浙大、之江、藝專、杭高等校數(shù)千學生齊集公眾運動場舉行抗日大會,通過反對華北自治、要求政府收復失地、釋放被捕學生、成立杭州學聯(lián)等決議,會后游行示威,聲援北平。1936年1月下旬,蔣介石親臨浙大訓話,下令停止學潮。學生堅持斗爭30多天。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下冊
P57~
 P58
 
第二條戰(zhàn)
線的形成
 
△1946年6月5日國民政府決定開放內河航運權,杭高學生赴各校串連,與浙大等校代表開會決定罷課游行以示杭議, 13日20余所學校五千師生在公共運動場集會游行,馬寅初教授“一馬當先”,站在游行隊伍最前列,高呼“反對出賣國家主權”等口號。杭州“六·一三”大游行是全國繼一二·一運動后首次大規(guī)模游行。蔣介石責令浙江省當局查辦,省主席沈鴻烈親自鎮(zhèn)壓杭高學運,校長崔東伯堅持正義不愿懲處進步學生而被免職。
△1946年12月31日杭州各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因美軍強奸沈崇案罷課杭議,并推派代表5人向省政府請愿,要求美軍當局懲兇、公開道歉。1947年元旦浙大、杭高等校二千學生示威游行,高呼“杭議美軍暴行”“美國兵滾回去”并散發(fā)《告同胞書》
△1947年5月24日,浙大、杭高等校三千名學生舉行“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示威游行,抗議國民黨當局制造五·二O血案,要求保障人權,高呼“反對內戰(zhàn)”“搶救教育危機”“嚴懲兇手”等口號。五·二O運動標志第二條戰(zhàn)線正式形成。

 
    《二)課程的實施
    課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能否為學習者所接受從而促進其
身心發(fā)展,這必須通過課程實施才能得到答案。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
行創(chuàng)造性處理的過程中,或者處理之后,還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充分開
發(fā)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并選擇和采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
    每所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規(guī)范因學校自身特色而異,體現(xiàn)在
課程的實施上也不盡相同。特色的學校文化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的傳遞
也不是原封不動地進行的,而是不斷地改組和重建著,通過課程的實施
引導學校師生員工言行和強化學校價值觀、學校精神,并重新成為學校
文化的一部分。
    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是單純的執(zhí)行者,他總是要根據(jù)自
己的經(jīng)驗、價值觀念、知識體系等對課程進行診釋、研究。學生在接受
課程的時候也總是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有日的地選擇與重組。所以,在
課程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求教師從單一的課程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開發(fā)
和實施的主體參與者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教學的進度、改變課時的順
序、轉換教學場地、調整班級的規(guī)模、改變預定教學的方法、充分挖掘
有利的教學資源等系列措施來適應具體的課堂情境。但作為課堂開發(fā)者
的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很好的課程文化建構意識。即主體意識、課程意識、
合作意識、問題意識和文化意識。主體意識指教師應當明確自身在課程
開發(fā)中的主體責任,并在課程文化建設和課程實施中積極主動。課程意
識即教師必須從教學大綱時代關注“怎么教”的狀態(tài)出發(fā),進一步關注
“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和“如何選擇和組織教科書的內容”的問題。合作
意識則表現(xiàn)在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和教師與課程理論工作者、學
科專家等專業(yè)人員之間的合作意識。問題意識則指經(jīng)常對教育教學實踐
進行自我反思,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意識
即要求教師清晰地了解學校的文化特質,具備傳承和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的
意識。
如研究性學習課程就是在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中構建特色課程文化的不錯
的課程形式。
    研究性學習課程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白主探究與小組合
作相結合的形式,圍繞學生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實際開展的課題研究、主題
調查和項目設計等活動。通過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
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課程超
越系統(tǒng)的邏輯知識體系的傳遞。而注重學生面對課程的已有經(jīng)驗,在探
明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的基礎上幫助他獲得“想知道什么”。而作為
“知道”的結果,不在于結論性知識是否絕對、完整,而強調學生參與課
程獲得的當下體驗和自己的觀念。”研究性課程有利于各科教師從不同
的途徑,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構建自己的特色課程,而不是千篇一律
的單調的課程教學。

 

——本文轉自由余清臣和盧元凱主編的《學校文化學》,如有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看本書。

精品推薦

冷靜 創(chuàng)新源于...

冷靜 創(chuàng)新源于冷靜思考 不夠冷靜的人通常比較浮躁,比較盲目,容易感情用事,往往容易與創(chuàng)新擦肩而過。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不要灰心,只要沉下心來冷靜思考,總會找到方法,這種想方設法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

購買收藏 ¥10元

在線客服 客服軟件
在線客服系統(tǒng)

企業(yè)文化墻|校園文化墻|文化墻圖片

© 2005-2024 企業(yè)文化與文化墻可視化制作專業(yè)平臺│掛圖大師 版權所有,并保留所有權利。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qū)荷光路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部分文字和圖片素材搜集自互聯(lián)網(wǎng),部分轉載文章及圖片在搜集時沒有發(fā)現(xiàn)“信息來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電話:020-85662199 / 85660025 傳真:020-85662199

網(wǎng)址:http://m.0022taiwan.com

粵ICP備11077203號 版權所有@ 廣州市天河區(qū)東棠行道辦公用品經(jīng)營部
快速導航: 企業(yè)文化宣傳欄企業(yè)管理漫畫服務理念標語激勵員工標語會議室標語時間管理標語生產(chǎn)安全標語創(chuàng)新標語團隊合作標語執(zhí)行力標語
本站空間由萬網(wǎng)空間代理維啟在線提供